省铁路办公室

一、机构职责情况

江苏省铁路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铁路办”)是由省交通运输厅管理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正厅级事业单位,承担省交通运输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履行全省铁路发展规划、建设管理、安全监管等相关职责。“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从加快推进交通强省和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出发,全力推进铁路“以我为主、系统谋划”高质量发展,明确要求省铁路办切实履行好省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肩负起“统筹协调、牵头抓总”重任。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铁路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苏政办〔2010〕67号)规定,省铁路办主要职责如下: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铁路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起草铁路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和有关政策。2、拟订全省铁路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工作。3、负责全省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协调全省铁路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负责全省铁路建设征地拆迁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4、拟订全省铁路建设投资计划及筹融资方案,具体负责全省铁路建设资金的监管工作。5、承担全省铁路安全生产(不含铁路道口安全)监督工作,参与全省铁路质量监督工作。6、组织协调铁路两侧水土保持工作和建筑设施监督管理,协调铁路运输生产和营运管理。7、指导全省铁路建设工作。8、具体承担省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9、承办省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今年省铁路办工作特色及成效

一是推动铁路发展开新局。谋划做大高铁红利的“蛋糕”。构建治理新体系,加强政策创新,提请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铁路发展的意见》,提请省人大审议出台《江苏省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描绘发展新蓝图,加强规划创新,协同省发改委研究编制全省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着力谋划建设“四网融合”轨道交通体系。深化协同新机制,省领导明方向、铁路办订措施、各部门聚合力,履行省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每周召开铁路协调推进会,已达57场次;并行推进7个项目,涉及11个省级部门的70项事项,责任到“人”,时间掐“天”。落实保工新措施,每天线上视频连线、线下“消化”研讨,加快推进南沿江、沪苏湖等在建项目,深化研讨盐泰锡常宜、苏锡常城际等技术方案,协调落实北沿江、通苏嘉甬等项目前期要件,累计办理各类批复、审查意见等120多件。强化“闭环管理”,通过视频点调、“四不两直”等方式,听汇报、看台账,找弱项、抓督办,进一步聚焦点、盯节点、攻难点。

二是推动铁路客运开新篇。跟紧铁路开通、疫情防控新变化,分析客流趋势、百姓需求,主动协调国铁上海局,量身定制“列车运行图”。加班次、提档次,今年铁路两次大规模调图后,我省列车开行数量大幅增加,目前全省每天开行列车1450趟左右,动车占比85%左右,各市都有动车直达北京。挖潜力、战高峰,春运期间全省铁路发送旅客1365.1万人次,同比增长18.2%;清明小长假全省铁路发送旅客375万人次,同比增长282.8%;“五一”长假全省铁路发送旅客750万人次,同比增长83%,其中增开列车164趟,最高峰单日发送旅客114万人次;国庆长假全省铁路发送旅客833万人次,同比增长8.9%,其中增开列车122趟。调结构、增优势,两次调图后,苏中苏北多座城市的列车开行数量实现倍增,淮安每天开行列车186趟,增长215%,扬州每天开行列车222趟,增长178%,连云港每天开行列车196趟,增长120%。战疫情、保畅行,针对南京、扬州疫情,及时出台铁路防疫“十五条”,加强路地协作、“一天一图”,既保“疫情防得住”,又让“高铁跑得快”。

三是推动“高铁便民车”开先河。“高铁便民车”,就是在尚未通达高铁的地区开行定制客运班线,实现公铁联运、无缝对接,共享高铁、共同富裕。6月27日,率先开通了宿迁高铁站至沭阳等4个方向的“高铁便民车”,全国首创。班线标准化,调研谋划,制订“高铁便民车”的营运车辆、行车安全、服务标准等规范,动员部署、补助资金,为班线运营提供持续动力。购票信息化,借助巴士管家、运管在线等平台,提供全天候售票、咨询服务;“高铁便民车”的信息化模块,票务清晰、操作简便,购退票十分方便,老年人也能一学就会。服务品质化,推荐安全性、舒适度高的商务车作为营运车辆;密切衔接列车到发时间,直接在落客平台下车,节省了换乘和步行时间;深化志愿服务行动,推出《江苏高铁+出行地图》,提供引导、扶弱等便民服务。

通过不懈努力,全省铁路高质量发展取得以下新成效:

一是高铁红利受众更广。目前,我省高铁通县以上城市的覆盖率已超过75%,推行“列车运行图”柔性调整制,“以需定供”,既让有限的铁路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又为更多的百姓提供了最大出行便利。拓展的“高铁便民车”,受益群众超过200万,宿迁市实现了高铁“红利”全覆盖,截止11月25日,已发送4750班次,直接受益2.4万人次;淮安洪泽、南通如东等地推广后,进一步扩大了群众受益面。

二是高铁服务品质更好。借助高铁,南京已与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主要经济圈6至8小时联通,与武汉、郑州、济南、福州等知名都市圈3小时通达,与上海、杭州、合肥及省内各市2小时抵达。同时,还提供市域列车、高峰通勤车、假日旅游车等服务。延伸的“高铁便民车”,安全又便捷,老百姓乘高铁出行的获得感更加实在。

三是高铁发展后劲更足。目前,由我省自主规划、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第一条铁路苏锡常城际已经开工太仓站,全省人民热切期盼的北沿江高铁、通苏嘉通、盐泰锡常宜、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年底就要开工;合新铁路、扬镇宁马、南京上元门铁路过江通道等项目正在抓紧推进,“轨道上的江苏”又迎来了新一轮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三、“十三五”期间全省铁路建设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铁路建设工作,要求把铁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战场,加快建设“轨道上的江苏”。江苏铁路建设在增扩有效投资、完善路网体系、实现跨江突破、引领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亮点纷呈,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省委省政府认为,“十三五”江苏铁路建设发展下了大功夫、见了大成效。总体上看,这5年是江苏铁路建设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成开通项目最多、发展成效最好、人民受益最多的5年,许多工作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名片。

一是投资规模连创新高。“十三五”期间,我省铁路建设投资力度逐年加大,连续实现“五连增”。全省铁路建设投资,2015年为280亿元,2020年达560.9亿元,年均增幅15%左右。“十三五”累计投资达2237亿元,年均投资448亿元,是“十二五”的3.15倍。铁路建设投资占全省综合交通运输投资总额,由“十二五”的18%提高至“十三五”的36%,占比实现翻倍。投资力度不断增大,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补短板”重大部署实现重大进展。

二是铁路里程跨越增长。形成了“开工一批、开通一批、续建一批”铁路项目的滚动式发展格局,“十三五”期间建成了连盐、宁启二期、徐宿淮盐、沪苏通、连淮扬镇、盐通、连徐等多条铁路,新增铁路总里程1356公里,全省铁路建成总里程达到4204公里,其中高铁2215公里,铁路里程比“十二五”末增加了50%,高铁里程更是增长了158%,江苏高铁里程由“十二五”末的全国第14位跃升至全国第2位。

三是铁路网络连线成网。全省铁路网逐步加密、成环成网,到“十三五”末“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初步形成。全省共拥有铁路23条,铁路网密度由“十二五”末的269公里/万平方公里上升为“十三五”末的392公里/万平方公里,人均铁路里程由“十二五”末的每万人0.35公里上升为“十三五”末的每万人0.52公里;县级以上节点高铁覆盖率达到75%左右,比“十二五”增加50%;基本实现各设区市到省会南京2-2.5小时通达,市域间由以往最长6个小时降至2.5小时左右。

四是客货运输能力明显增强。客运方面,每日铁路开行对数从“十二五”末的260对增加至“十三五”末的750对,增长近2倍;全省13个设区市实现“市市通动车、市市动车通北京”。货运方面,深入实施多式联运提速、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等7大行动,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运输结构调整补助方案》,扎实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形成苏州、南京、连云港和徐州4个中欧(亚)班列常态化开行地,2020年铁路货物年发送量6866万吨,比“十二五”末增长35.5%。

五是引领带动作用十分显著。“十三五”以来,全省新增综合客运枢纽27个,是“十二五”的1.9倍。省会南京高铁可快速直通国内绝大多数省会城市,省内设区市高铁2小时左右抵达南京、各设区市之间3小时基本通达,形成宁镇扬、苏锡常区域“0.5-1”小时通勤圈。高铁成为枢纽经济、跨江融合发展、沿海新一轮发展,特别是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助推器”,铁路“多网融合”的轨道交通有效带动了铁路沿线产业优化布局和城市空间拓展。


苏ICP备13057856号-1